工作室场景的办公属性,让空调节能管理面临多重挑战,直接导致能耗居高不下:

员工工作节奏不同,部分区域为追求 “舒适” 将空调温度调至 16-18℃(夏季),远低于国家建议的 26℃标准,单台空调日耗电量增加 3-4 度;同时,加班、值班等情况导致空调夜间甚至凌晨持续运行,非工作时段的无效能耗占全天总能耗的 35%。
工作室常存在 “临时会议占用”“跨区域协作”“周末加班” 等灵活场景,人员离开后忘记关闭空调的情况频发,平均每天空转时间达 3-5 小时;节假日期间,仅少数值班人员却需维持整层空调基础运行,造成 70% 以上的能源浪费。
工作室空调多为分批采购或随场地租赁沿用,同一楼层可能混装格力、海尔、大金、海信等品牌,部分老旧机型无智能控制功能,传统管理系统难以统一调度:

传统 “人工巡检 + 制度约束” 的管理模式效率低下:
针对工作室场景特点,4G 智能控制技术通过 “感知 - 控制 - 计量” 三位一体架构,实现全流程节能管理,无需依赖空调原品牌功能,即可跨品牌统一管控。

在工作室各区域部署毫米波雷达(如 HMB01-4G)后,系统可对格力、海尔、大金等所有品牌空调执行:
人走自动关机:检测到区域内最后一人离开后,10 分钟内自动关闭空调(无论原品牌是否支持远程控制);
人员返回快速响应:员工进入区域时,雷达感知后 20 秒内自动开机(默认 26℃),无需手动操作;
非工作时段智能调节:18:00 后根据加班报备信息,仅为报备区域维持空调运行,未报备区域自动调至节能模式(夏季 28℃、冬季 18℃),凌晨 0 点后若检测到无人加班,自动关机,单区域夜间能耗降低 40%。
结合员工作息规律,系统预设差异化运行模式:
工作日模式:8:00-9:00(早到高峰期)自动开启全员区域空调;12:00-13:30(午休时段)按部门报备关闭非加班区域;18:00 后仅保留报备加班区域运行;
周末模式:仅开启有加班报备的区域空调,未报备区域自动断电;
节假日模式:通过 4G 网络对全工作室空调统一开启 “值守模式”,仅允许行政值班人员解锁使用,其余区域空调自动关闭,能耗降低 80%。
4G 控制系统可突破品牌限制,实现:
对接电网峰谷时段(峰段 9:00-17:00,谷段 17:00 - 次日 9:00)后:
4G 控制中台可采集各品牌空调的实时用电量,生成多维度管理报表:
部门能耗排名:按月发布 “能耗红黑榜”,对前 10% 节能部门给予 “团队福利基金” 奖励(从节省电费中划拨),对后 10% 高能耗部门进行能耗分析与优化建议;
区域使用统计:将总能耗按部门办公区域、使用时长分摊至各团队,纳入部门成本考核,强化节能责任意识;
异常预警:当某区域空调连续 3 小时温度<26℃(夏季)或无人使用仍运行时,自动推送预警至行政主管,20 分钟内完成整改。
针对存量工作室的不同空调类型,可采用差异化改造方案,投资回收期普遍≤8 个月:
对无远程控制功能的格力、海信等老旧空调,加装通用型 4G 转接盒(支持 90% 以上品牌),实现远程开关、温度锁定,单台改造费约 180 元,日均节电 2 度,3 个月即可回本;
配合区域毫米波雷达,实现 “人来开机、人走关机”,改造后空转能耗降低 75%。
对已具备基础智能功能但品牌分散的空调(如美的 WiFi 版、小米 IoT 版):
4G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,可与企业管理体系深度融合,形成节能闭环:
与考勤系统联动:对接员工打卡数据,自动开启 / 关闭对应办公区域的空调,避免 “员工未到空调已开” 的浪费;
与行政制度结合:将部门能耗数据纳入 “绿色办公评分”,作为团队评优、负责人绩效考核的参考指标;
与企业文化融合:通过办公区电子屏展示 “实时节能数据”“碳排放减少量”,开展 “节能标兵” 评选,培养员工低碳办公习惯。
工作室空调节能管理的核心,是将 “节能目标” 转化为 “员工可感知、易配合的规则”。4G 智能控制技术无需依赖空调品牌,通过 “雷达感知人员状态 + 跨品牌强制管控 + 数据化责任追溯”,既解决了 “人走未关”“温度过低” 等显性问题,又通过时段化策略挖掘了 “非工作时段优化”“区域精准管控” 等隐性节能空间,节能率可达 25%-35%。对于企业而言,这不仅是电费成本的直接节约,更是以技术手段推动绿色办公文化、提升管理效率的长远投资 —— 当工作室空调能 “适配” 办公节奏、“识别” 人员状态,节能便从被动要求变成了自然的工作方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