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的校园格外安静,但某中学的教学楼里却一片忙碌 —— 德力信的工程师们正在给每台空调加装 “新器官”:有的在空调插座旁装上小巧的单相控制器,有的在天花板角落固定毫米波传感器,还有的在值班室调试智慧管理平台。这场不破坏墙体、不影响开学的 “微创手术”,正在让用了 8 年的旧空调焕发新生。对于经费有限、假期短暂、空调数量多的学校来说,节能改造往往陷入 “想改不敢改” 的困境,而德力信的 “微创改造方案”,用 15 天完成了别人 3 个月的工作量,还让空调能耗直降 32%。
改造前的 “校园能耗痛点图谱”
“30 间教室,空调型号杂得像‘大杂烩’,有的是格力老款挂机,有的是美的柜机,还有 2 台海尔天花机。” 这是改造前某中学总务处的统计结果。更头疼的是管理乱象:晚自习后总有班级忘记关空调,周末补课要派专人提前开空调,每月电费单像 “过山车”——6 月 2.3 万,7 月突然跳到 4.8 万。
德力信改造团队用 3 天时间画好了 “能耗痛点图”:
某重点小学的情况更特殊:教学楼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老建筑,墙体没有保温层,空调开得再足也难降温,电费居高不下的同时,师生还总喊 “热”。这些痛点,几乎是中小学空调节能改造的 “通病”。

微创改造:15 天完成的 “不扰民手术”
“能不能暑假改造,开学就用?” 这是所有学校的共同要求。德力信的 “模块化改造” 方案给出了肯定答案 —— 把改造拆分成 “感知层 - 控制层 - 平台层” 三个独立模块,并行施工,互不干扰。
在感知层,工程师们给每间教室装上HMB01-RS485 毫米波传感器:体积只有烟盒大小,用 3M 胶固定在黑板上方,不用打孔;DC5V 供电直接从空调插座取电,不用重新布线。这个 “小眼睛” 能穿透书本、窗帘,精准判断 “有人上课” 还是 “课间休息”,甚至能分辨 “学生在座位” 和 “打扫卫生” 两种状态,为后续控制提供依据。
控制层的改造更像 “给旧空调装智能开关”:
最妙的是平台层的 “零代码部署”:把学校的班级信息、课程表导入智慧能效管理平台,无需编程就能生成控制策略。某中学的老师在培训时惊讶地发现:“就像用 Excel 填表一样简单,自己也能修改参数。”
整个改造过程实现了 “三个不”:不破坏墙体、不影响暑假托管、不改变师生使用习惯。当 9 月 1 日开学时,学生们发现空调还是那台空调,但好像 “变聪明了”—— 上课自动降温,下课自动调温,遥控器上多了个 “节能锁”,再也调不到 16℃了。
改造后:会 “思考” 的校园空调系统

改造后的第一个月,某中学的电费单就让校长眼前一亮:从 4.8 万元降到 2.9 万元,降幅近 40%。这背后,是空调系统学会了 “思考”。
教室空调的 “课程表思维”:
宿舍空调的 “成长型管理”:
功能教室的 “特殊照顾”:
某小学的改造效果更具戏剧性:由于加装了外延式温湿度传感器,系统发现教室的实际温度比空调显示高 3℃,原来是阳光直射导致的温差。于是自动调整策略 —— 当阳光强烈时提前 1 小时开空调,反而比以前更节能。
管理升级:从 “跑断腿” 到 “点鼠标”
“以前查空调,要从一楼爬到五楼,现在在办公室点鼠标就行。” 这是某中学后勤主任的新体验。改造后,智慧能效管理平台成了他的 “新同事”:
更贴心的是 “家校联动” 功能:家长通过微信小程序能看到孩子班级的空调使用情况,当系统提示 “该班级本周节能排名第一” 时,不少家长在班级群里为孩子们点赞。这种 “可视化管理”,让节能从 “学校任务” 变成了 “集体荣誉”。
改造经济学:6 个月回本的 “划算账”

某县城中学的改造账单很有说服力:
算下来,不到 6 个月就能收回全部投入,而设备的使用寿命至少 8 年,长期收益显而易见。对于经费紧张的学校,德力信还提供 “节能效益分享” 模式:改造费用由德力信垫付,从每月节省的电费中分成,学校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享受改造成果。
某乡村小学的案例更感人:改造前,学校为了省电,只在高温天才开空调。改造后,空调能耗降了,反而能全天保障舒适温度,孩子们的中暑率从每年 5 起降到 0 起。校长说:“这笔改造费,花在了孩子身上,值!”
从 “改造完成” 到 “持续进化”
德力信的节能改造,从来不是 “一锤子买卖”。在某外国语学校,改造团队每季度都会回来 “体检”:
更长远的是 “迭代计划”:第三年免费升级传感器固件,第五年更新平台算法,让系统始终保持领先。某中学在使用 3 年后,节能率不仅没有下降,反而从 32% 提升到 38%,就是因为算法在不断学习优化。
当旧空调装上 “节能芯”,当跑断腿的管理变成点鼠标的操作,当电费单上的数字持续下降 —— 德力信的学校空调节能改造,改的不仅是设备,更是校园的能源管理理念。正如一位老校长所说:“最好的教育,是让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里,学会珍惜每一度电。”
